全心思齐网

古代母亲怎么称呼自己的儿子?

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尊称的话是“令郎”、“佳儿”、“麟儿”、“令公子”。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对自己的儿子不需要尊称,常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

匿名回答于2020-08-05 23:32:14


古人一般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或者“小儿”等。

如果家中不止一位儿子,则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儿子排行次序。

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作中),叔子则不一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可以称“叔子”,也可以称“季子”;如果一个人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如果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叔子。

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

扩展资料:

儿: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

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匿名回答于2021-05-11 03:08:5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