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解释意思?

首先,我们先回到原文看看这句话的本意,脱离上下文,难免有所偏颇。回归《岳阳楼记》本身,前文列举了两种心态:

一是看到天气不好,景色苍凉,就开始心情不好,忧愁满满。

二是看到阳光和煦,景色美妙,就忘记了一切烦恼,开心起来。然后范仲淹写道,自己试图寻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圣人)的心态,却发现和这两种都不一样。然后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随后又写道:在朝当官忧心百姓,离群索居又担心国君(实际上指的天下)。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联系起来是不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质应该是:信念。古往今来伟大的人,都有着自己笃信的念头,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天气如何,身在何方,他们专注的永远都是自己心中的信念。想改变世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失恋不会影响他们,钱包掉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甚至月球爆炸了仍然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而这样的专注和信念又并不是因为无情,对一切漠然不关心。而恰恰是因为心怀天下,所以才有强大的信念去做伟大的事情。同时,这份专注还有一层意思:包容这种包容是指:明白凡事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不需要觉得什么人事不可理喻,也不需要觉得什么人事令人欣喜若狂。有信念、并且专注和包容,自然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就题主你的状态来说,你所缺乏的其实是:信念。你缺乏一个长久而坚定的目标,也许你的心性已经锻炼到了一个好的水平,但仍然觉得空虚,因为缺乏信念,所以无从专注,也就太容易在意小事,于是烦恼。

匿名回答于2019-09-22 21:28:03


意思: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匿名回答于2020-02-28 17:43:0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