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重农抑商的发展演变?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之表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6:13:39


在商鞅以前就有了这种思想,这便是其思想的萌芽阶段。

鉴于先贤重农的思想,商鞅深刻认识到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重视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式将重农抑商思想纳入其变法中,成为一条人们必须遵守的新法令

自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后,“重农抑商”思想开始正式活跃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经久不衰。

秦汉以法律手段对工商业发展设置人为障碍,向天下昭示抑商、贱商之意。这样,以“法律贱商人”的格局初步形成,他们的抑商之法也为后世所效仿,重农抑商思想至此形成。

宋代时期在商业上实行的国家专卖禁榷制度,禁榷范围除传统的盐,酒,茶外还扩展到铁,煤,香料等品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可见,唐宋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仍然在不断发展着。

元朝统治中原后,统治者认识到仅凭之前游牧民族的治国方针是不能有效统治中原的,于是他们学习唐宋统治者的重农政策,鼓励农业生产。

但是游牧组出身的元朝人并不排斥商业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较之前有所改变。

重农抑商思想的衰落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缓慢发展,较之前几个朝代,统治者对“重农抑商”思想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该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6:25:04


重农仰商是中国时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朝恢复的经济调整,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体现。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副,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6:47:49


重农抑商基本从秦朝变法至宋代。在这历史长河里由于战爭不断和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低下,故历代帝王对粮食生产不得加以重视和政策鼓励。当时的商业主要是落后的运输业,对生产力发展无多大促进作用。另外财富集中在商人手里对政权也是威胁。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7:41:46


1,中国人口的组成从来都是以农民为主,中国诸王朝诸帝国的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大地主,在其麾下是各种各样的小地主,他们权益和力量的来源都是依靠剥削农民的税金,从阶级的本性来说肯定是重视农业.

2,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排列士农工商,商就不受重视;汉朝初年,统治者就采取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的政策;东汉末年曹操首开屯田制度成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势力,南北朝拓拔的北魏王朝也成功组织农民税收而变得强大,为最终隋朝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至于后来的唐宋明清诸帝国,就更受到这一政策的惯性作用.特别是明清,资本主义出现萌芽,商业的影响力扩大,统治者由重农更侧重于抑商。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7:58:28


1.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人,要罚做奴隶.<史记>中记载“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

2.西汉初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汉书·景纪》中(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

3.三国曹魏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

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第二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曹操通过屯田,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三国志》中太祖(曹操)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4.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不到隋朝全盛时的1/3。唐太宗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措施,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马牛布野”、斗米不过三四钱的繁荣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

5.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朝廷还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取得显著成效。《农桑辑要·序》中(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6.清朝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梁启超曾说过的是:“中国历代变法繁多,仅只限于农耕而已”。然而我们要从以上材料中不难发现,中国封建社会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又有着“抑商”的因素。如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西汉“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史记》)。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清朝顺治间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8:18:0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