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匿名回答于2019-12-28 16:50:32


 为什么?说到根子上,就是个人口增长问题。古代一夫多妻,国君娶的女人太多,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自然生的儿子也多。大儿子——严格来说,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这没问题,剩下的公子们怎么办?也得分一块封邑,让他们有个世袭产业。


  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就分出了好多国君后代家族,那时叫“公族”。这些公子公孙们又是娶一堆老婆,生一堆孩子,大夫的嫡长子固然要继承一块封地,其他的儿子也不能喝西北风,还得从老父亲的家产里面划分一块。


  土地是有上限的,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非常非常慢。贵族人口的增长,却是“几何级数”,连着翻番,总有分不过来的时候,这就要争、要抢,日子就不太平了。


  就说鲁国。“三桓”的始祖,是当今鲁昭公的七世祖——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鲁庄公的三个兄弟:季友,叔牙,庆父。从第一代人以来,这三个家族就世代主持鲁国政权,成了世袭的寡头家族,国君逐渐成了徒有虚名的象征。这样积累下去,就有问题:


  第一,鲁庄公和他以后的历代国君,都会生不少儿子,也都要当大夫,繁衍成公族。跟“三桓”家族比,我们可以叫他们“新贵族”,因为他们分出来得晚。这些新贵族怎么办?贵族们要的无非是两样:地产和官爵。三桓的族长世代当权,土地也基本让他们分完了,新贵族们就有意见。


  第二,不光有新贵族,还有比三桓资历更老的老贵族。他们是更老的国君传下来的,有些在三桓出现以前曾很有势力,后来被三桓家族排挤到了一边,这些后人也有怨气。有个比三桓早两辈的臧孙氏,开始那两辈比较显赫,三桓垄断朝政后,还给臧孙家保留了一点份额,所以这个家族的族长,世袭鲁国的大司寇。此外还有很多家,没有臧孙家这种运气,怨气就很大了。


  第三,三桓家族创立后,各自的人丁也在繁衍。历代的嫡长子都是族长,代表本家族掌权,但一代代的支庶子弟,繁衍越来越多,他们想占封地、当官,机会很有限。例如孟孙家,阳虎这样的支庶子弟,日子就不好过,自己家族里没发展机会,只能去给季氏打工。


  第四,这些新老贵族、支庶以外,还有一群人野心更大,就是当朝国君的公子们。在他们看来,你们三桓家族不过始祖那一辈是公子,现在传了这么多代,跟我们血统早疏远了。我们是当朝国君的儿子,相当于你们的始祖,以后也要立家传世的。你们把什么都垄断了,我们、我们的后人怎么办?


  当时不光鲁国这样,别的国家都是如此。


  像郑国,到春秋后期,是由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形成的家族—“七穆”,世代垄断了政权。


  孔子的老家宋国更热闹。开国以来,哪代国君都有一批公子繁衍成公族,都按国君谥号称呼,像武族、穆族、戴族、庄族、桓族,分别是宋武公、穆公、戴公、庄公、桓公的公子家族,经常打得一塌糊涂。


  别的中原国家,没有鲁、郑、宋这么整齐,也都是个位数的几个寡头家庭垄断政权,他们往往是既有比较新的,也有比较老的公族。唯一比较特殊的是北方超级大国——晋国,他们有一套奇怪的国策,不许重用公族,到春秋后期世代掌权的寡头,是几个和国君不同宗的大贵族家庭。


  光看中国的历史,会觉得贵族政治注定短命,无解。可欧洲的贵族社会,怎么就能前前后后维持一千多年?


  其实他们是托了一夫一妻制的福。欧洲的贵族再使劲儿繁衍,也没春秋贵族这么多孩子。他们的贵族没有儿子,女儿可以当继承人,儿女都无,就找别的亲戚继承。看似人丁不兴旺,其实正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度也比中国的严格。长子继承父亲全部家当,其余的出去当骑士,靠打仗挣家业,这样就没有“三桓”一类的问题。欧洲贵族只有一个老婆,没有嫡不嫡的区别,最多是私生子问题。


  鲁昭公二十五年的动乱,就是上面说的这四种公族成员——老贵族、新贵族、当朝公子、三桓支庶,对三桓族长一致不满,最后引发战争,结果被三桓联合打了个惨败,一大群新老贵族和小公子簇拥着鲁昭公逃往齐国。


  至于鲁昭公本人,史书记载他智商偏低,一直是十来岁少年的心智状态,贪玩,性情无常。他干过的最不合常理的事,是娶了吴国一位公主做夫人。因为吴国是蛮夷,同时又宣称自己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这就和鲁国国君是同姓了,同姓不能结婚。


  本来,历代鲁君的夫人都要有周天子的册命,才算确定正式合法的婚姻关系,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们结婚,必须得到罗马教皇的书面同意。鲁昭公娶吴国夫人,自知理亏,一直没敢向周天子申请册命,从法理意义上说,他这个夫人是非法的。有了这个尴尬,此后鲁国的历代国君再娶夫人,也不好意思向周王申请册命了。


  以鲁昭公这种智商,自然应付不了和三桓的争端,他被一群身边人裹挟着,稀里糊涂打起了内战,直到兵败出逃,客死异乡,都在被人利用。

匿名回答于2021-10-13 15:06:4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