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仁爱孝悌最早是哪个提出来的?

仁爱孝悌从经典记载来看,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

1.《论语颜渊篇》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章经文很清楚地记载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2.《论语学而篇》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作为人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孝弟之事,然后说话谨慎有信用,对众人要有爱心,帮助别人。这些都做好了,可以学习一些其它的知识。

以上二章经文较为明确记载了孔子的仁爱孝悌思想。故知仁爱孝悌是孔子提出的。

匿名回答于2021-08-18 16:18:08


出自《论语 学而》,仁者爱人也;悌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仁者,爱人也;悌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匿名回答于2021-08-23 19:21:14


《论语》的核心就是仁爱。仁爱之心,必须要有一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

我们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就会关爱我们身边的一切人,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关爱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要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每个人不仅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父母,也用对父母的心关爱像父母那么大年纪的长辈,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孩子,也要像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像儿女那么大年纪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够得到好的赡养,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为社会所用,使年幼的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老弱病残幼,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关爱和帮助,这才是和谐社会,大同世界。

所以为什么西方人说,“唯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才能解决21世纪的问题。”因为孔孟儒学的核心,是仁爱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诚慈悲,实际上就是仁爱精神。只有仁爱之心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所以说孔子提出来的。

匿名回答于2021-09-04 05:03:18


中华传统美德第一个是"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匿名回答于2021-08-18 07:48:32


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爱就是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含了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孔子认为只有社会中每个人都做到仁爱孝悌,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就会实现。

匿名回答于2021-09-04 17:47:5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