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孔子周游列国大家怎样评价它的自身历史价值,意义?

孔子在55岁离开鲁国,到69岁的十四年里,周游了七个诸侯国。孔夫子为什么离开鲁国?作为当时鲁国的孔丘大法官,为了巩固鲁国公室权利,打击了几家僭越圈权的卿大夫,但是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在齐国的外来势力干预下,孔丘预知后事凶险,在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的局面下,挂印而去!为什么去那些个诸侯国呢?估计孔夫子与他的学生们也没有想到,春秋时代变迁如此的急剧:解放思想带来了礼坏乐崩,开垦荒地产生了大量卿大夫地主之家,而且自由农民越来越多,士族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做邑宰帮大地主抢地也抢种地的农民,要么沦为无地无官做的庶人—也是穷人。孔夫子有“斯文在兹”的使命,要恢复周公的执政纲领:封建、宗法、礼乐和井田制。无奈经济基础的井田制率先崩坏,上层建筑的宗法和礼乐很快思想也解放了,思想散了队伍不好带啊,孔夫子去其他诸侯国,本来想谋个类似鲁国权利的职位,由上往下的拨乱反正,但是无奈诸侯卿大夫不可能放弃做富得流油大地主家,这条路走不通了!孔夫子转换思维,走由下而上的路线,培养士族中的君子,因为这些人都是做官的,管理卿大夫的庞大地产,不能克己复礼的就是“小人儒”,孔夫子教的全部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儒”,这样学生就从修身开始学习,学六艺读经书,做官后就去克己复礼齐了卿大夫的家,然后帮助诸侯国公室拨乱反正治理诸侯国,最后周天子的天下就和平了!所以啊,孔夫子几个诸侯国转下来,官木有做一个,学生收了一大把,岂不悠哉游哉乎!无心插柳柳成荫,十四年三千弟子七十七贤人,如果上天再给孔夫子阳寿加以数年,如果子贡不忙着学习和经商,如果颜回不因为穷困弄丢了聪慧的性命和思想,如果仲由不鲁莽,曾子再早几十年出生……,孔夫子的周公梦,说不定就实现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03:12:53


孔子有仁心,欲以学问救世。

奈何乏富贵术,各国不用。

克己曰仁,仁政爱民。

仁政不是不好,乱世行之成本太高。

以今天之生产力,地球各国能行仁政的也不多。亚洲为例,也就日本近仁政。

国家养老幼。

这一点,义务教育都作不到的古代是无办法的。

故孔子伟大,却不可能用于古代。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11:37:07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我私下认为很好!孔子作为老师带着弟子到各地去周游,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地考查。印证古人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孔子的周游也是在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走在路上在现实生活中,让弟子走进社会,知晓大千世界的人情冷暖。他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都潜移默化给身边的弟子。让弟子受益一生,有着其重要作用!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17:11:55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人称孔老二,鲁国人,儒家思想奠基人。

孔子广传儒学。,门下第子三千。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称为四配。十哲分别为:闵子骞、子张、宰我、冉有、子游、冉伯牛、仲弓、子贡、季路、子夏。七十二贤以颜回、闵损、冉雍…等贤士。

孔子55岁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

历时十四。本打算到西晋,但由于时局不好,只好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每达一处广传儒道,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人们仍奉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能致富"。其根深蒂固可见一斑。

提倡"仁、义、礼。是其儒学的根本。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三观要正。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孔子也能博采众家之长。途中遇橐一小儿论道,最终″孔子日:后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于是登车而去”。

纵观孔子一生,儒思想太重,迂腐过余,把后人教得傻乎乎,与他本人"如丧家之犬"倒也神似。

总之, 不管如何,起码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22:27:2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