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如何推动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定位,硬件设施与软件(民俗),比如果园采摘、养殖业与文化背景相结合,锁定固有的消费群体,做好服务,行程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行业相互融合,行程附属农产品与固有资源的整合。行程特色经济(美丽乡村)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0:23:04


特色小镇能否持续发展和小镇的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镇内部的相关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这些产业肯定就会兴旺发达,小镇当然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除了产业之外,小镇特色也是很关键的一面,不管是复古风格的也好,还是现代新城也罢,只要有独特之处,就能吸引人才资金前来安家置业,生活消费,这是支撑小镇向前发展的源泉,做不到这些,小镇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最终沦为空城鬼城。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匿名回答于2019-06-09 18:18:16


《原创文章:借鉴江浙特色小镇和西安袁家村“五个人运营收入10个亿”的成功经验,走出误区,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益辉

     

前些年,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一些地方“特色小镇”没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的发展思路,没有按照“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营销”的步骤进行,造成重复建设和人力财力的浪费。“特色小镇”的核心不仅在于“特”和“小”,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小而精”的基础上,把“特”做得更丰满更完善,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它的未来更具吸引力。

我们曾经考察过陕西西安袁家村,一个仅又五人管理运营的旅游景区,年收入高达10个亿?袁家村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走进古村使游人恍惚中穿越时空,古朴小巷,两边店铺、作坊林立。有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药坊同顺堂……袁家村的旅游业是从关中民俗起步的,逐步向乡村度假转型。包括旅游、农副产品、文化产业,将来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产业链,袁家村三个字就是最值钱的品牌。袁家村发展背后是村企业的强力支持,1993 年,袁家村成立农工贸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总公司下辖 12 个子公司,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打造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然而,不少地方急功近利打造特色小镇,几乎所有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据有关方面统计,2018年,由于运营失败,接近死亡的特色小镇多达50余家。这些小镇风貌无特色,人文风情不诱人,仿古建筑加商业店铺雷同,各地特色小镇以徽派建筑居多。盈利能力差,靠门票收入维持生存,有没有产业联动,没有特色产业收入支撑,难以实现持续发展;没有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的结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是在特色小镇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误区一:特色小镇=特色镇。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位于城市周边、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概念,以某种主体功能为特色,或有产业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围,由居民社区和村庄构成,按照政府组织架构体系来管理的行政区域。

       误区二:特色小镇=新城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更不能是打着特色小镇旗号,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特色小镇规模不大,不是追求规模效应,扩张效应,而是追求集聚效应,紧凑效应;其次特色小镇不是土地财政的载体,而是创新创业的空间,是新产业、新动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镇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镇要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误区三:特色小镇=园区建设。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但又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工业4.0为引领,以2.5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在于研发设计;二是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品牌、展示转变,重点在于营销服务;三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满足市民短期、重复、特色需求,重点在于休闲服务。另外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是其与园区开发的重要区别。

       误区四:特色小镇=景区开发。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为景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从这个角度而言,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景区开发模式。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动上,更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目标上,更强调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开发上,更突出互融互动。

         误区五: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离不开乡村本底,但与乡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一是形态不一样,二是功能不一样。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是既有乡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术和特色人才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需要探索利益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美丽乡村更多的是强调乡村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产业支撑,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等。

       目前,“国家住建部“特色小镇”申报主体是一个建制镇,“国家发改委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建制镇也可以是一个3平方公里的产业平台,两者支持资金一个主要投向小镇基建、一个主要投向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开发是对产业端与政府端的整合,面对不同的“原材料”做不同的“美食”。把“住建部特色小镇”等同于“发改委特色小镇”,就是要拿“土豆”为原材料去做“烘山芋”,那势必是很难做好的。

       据“我国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评选名单公布信息,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10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现有特色小镇获评共400余个,未来每年平均将有2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获评,特色小镇建设迎来风口。”

      那么,什么是特色小镇?先来看我们最熟悉的特色小镇,我们暂称把这一部分称为“住建部特色小镇”。在2016年,住建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提出培育计划,计划在2020年前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这也就是我们所提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一个是“国家发改委特色小城镇”,一个是“国家发改委特色小镇”,一字之差。“国家发改委特色小城镇”与“国家住建部特色小镇”一样均为建制镇概念。“发改委特色小镇”指规划面积3km2内,建设面积1km2左右的产业平台,这类小镇则为小镇运营商最直接的运营平台。这类小镇主要类型有,

文旅小镇、农旅小镇、颐养小镇、特色产业小镇、科创小镇、体育小镇、创意小镇等多种类型。“发改委特色小镇”主要打造政企合作,产业案例典型,资金直接投向产业平台,即小镇运营商会受到直接的支持。“发改委特色小镇”并没有确定投资数量,不存在到2020年前有建设多少数量的特色小镇之说。

       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做得好的地方,首先进行的就是镇约与乡约,要让人得体,要让人文明,否则建设出来的只是一堆漂亮的外壳。江浙自古精致,人精致,生活精致,在很多的小镇乡村中,不必比照日本,也自有风情,这是江南的味道,声色优美人优雅。精致的人形成的精致市场。透过花样繁多的操作手法、名目众多的各类特色小镇概念、高大精深的各项政策,看到的是江浙这个特殊的消费市场,一个精致人群形成的精致市场。比如浙江蓝城农业,农业种植本身基本可以实现自我造血,通过选种特色的品种,其中种植的稻米能够实现稻谷1.75元/斤,精米能够买到20元/斤;蔬菜类,其中引种的番茄能够到达188/5斤。同样的有机农业的产品,在深圳顶级的超市中,番茄也是不超过20元/斤的,江浙这边的消费能力是否比深圳还高呢?

        江浙总体的市场消费能力不一定比深圳高,但属于精致市场,对于精致市场而言,精致的产品是受欢迎的。著名特色小镇专家宋卫平一直在倡导新生活理念,比如 “桃李春风”小镇过亿一套的中式园林别墅,而且一直有一批宋卫平新生活理念的追随者,在锲而不舍的追逐这种生活。与其说宋卫平在倡导新生活理念,不如说是他在孜孜不倦的挖掘江浙人的这个精致生活的市场,这个市场一直存在,源于魏晋,承于唐宋,兴于明清,源远流长。

        莫干山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得名源远,一直是文人墨客踏青之所,及至近代,又留下数百栋别墅,民国时期蒋介石亦有府邸于此,只是建国之后逐渐衰落。它现在的兴起脱离不了江浙这个精致的市场,只有这个市场才能在十余年前就能支撑起一间民宿三五千的消费,它不仅仅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更多的是由懂得精致生活的人决定的。江浙有这些精致的人,有这些对生活的精致追求,从而构成了一个精致的市场,江浙为天下富庶之地,多诗书之家士宦之家。在特色小镇的与乡村振兴中也是如此,浙江的政府在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中也是承担了重要的服务作用,不做死样板、不走死流程,能够在流程内有创新。

        以杭州鲁家村为例,鲁家村在乡村振兴之初一穷二白,据其书记朱仁斌讲述,接手之初村里集体经济仅有1.8万元,负债却达150万,因此筹措资金成为了重大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它们曾经向交通、水利、环保、体育等部门申请了至少600万资金,其中水利部门申请的河道整治资金被用来做河道美化及水景,交通部门的资金做好了村内的旅游交通与自行车道,如果是一个卡得死、管得严、不是本着利于当地人发展的政府,这些利用方式都可以上纲上线了。但恰恰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让这些利用成为了可能,不仅通过了验收,反而大大鼓励表扬鲁家村的做法,成为了鲁家村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服务型政府意识,让民众也信任政府,这样形成了良性互动,对于现在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而言,其实是减少了巨大的制度成本,因为信任本身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方式。

        “乡村振兴、特色小镇,怎么样能够留住人才?城市总是汇聚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还有教育、卫生等稀缺资源,人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农村大多留下的是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为什么这些事情发生在江浙地区,却不那么明显?虽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城镇化的裹挟,却最终还能够自成特色?这就跟江浙地区的镇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了。江浙自古就是镇域经济发达的地方,周庄、西塘、乌镇、同里、南浔、甪直、木渎……这些古镇很多都超过千年历史,镇域经济一直繁衍不息。

        改革开放之初的“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有共通点,“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村工业为主导,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是主要手段,县乡干部是实际决策人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县、镇(乡)、村、大队分级负责,行政命令直接影响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引导城镇化的方向和进程,形成的是一种大政府、小城镇的模式。而镇域经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就是“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镇”的在地城镇化,在江浙地区可以看到镇域集体经济非常发达,镇域能够解决乡镇范围内的大部分就业问题,江浙人出外打工的少。这一点不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这些地方,大量的是出外打工人群,人随业走,对于乡里是没什么太强烈的感情的,最近这一波东部制造业转移,又回到这些省份。

       江浙一带的特色小镇之所以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充分融入长三角的产业链之中,在国际化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产业定位。长三角的大城市成为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创新中心、设计中心,而中小城市则成为了制造中心,区域经济则成为了产业链的配套所在,比如生产童装的企业,设计中心在上海、杭州、苏州,布料生产、机械支撑在中等城市,而纽扣、丝带一类的就在镇域,镇域经济成为了整个长三角产业链的配套,随时转型,但又不失发展同样的旅游休闲也是如此,市场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中转,需求渗透进入镇域乡村。良性的发展保证了镇域经济的继续向前,有业便能留人。

这里介绍一下杭州旅游与文化结合的典范景区---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该企业成立于1998年8月,以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下属七家子公司,另有十家投资公司,一家参股公司。产业涉及旅游、休闲、商贸、建材、劳务、广告、房地产、进出口、园林绿化等,注册资本累计达15余亿元,现有总资产200余亿元,职工总人数7000余人,现门票、会议、田园、住宿、佛教文化、旅游观光、健康养老综合利润达10亿。

       杭州东方文化园地处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左连湘湖旅游度假区,右邻“渔浦夕照”古景,距杭州、萧山城区各为15公里,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0公里,交通便捷、地理区位优越。东方文化是AAAA级景区。田园村落尽收眼底,园内莺飞草长、花香四溢、青山碧水、风光秀丽。园区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同构建筑,2728米彩绘艺术长廊贯穿于佛家区、道家区、儒家区、东方度假区等八大景区,充分利用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进行旅游和文化结合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前面说到的西安的袁家村,他们发展旅游业没有依靠政府,全凭村支书郭战武带领村干部边摸索边干,不仅关中民俗的定位是他们自己定的,就连景区规划的活也是他们自己干的,不得不佩服农民的智慧高手在民间。袁家村管理模式看似松散、粗放,实际上背后是精细化、接地气管理方式。袁家村郭书记以小吃街打比方,一条街上有 100 个商户, 100 种小吃。锅盔、豆腐脑、炸麻花……村民各自认领,几家同时报名便 PK留味道最好那一家,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恶性竞争。所以民俗街上有的门店生意好,一年可能有上百万的收入,经估算一家店如果两个人经营,保证每个人每个月有五千块左右的收入,一年得挣十万块,才算挣钱才能持续经营。村管理公司谁家不挣钱会给予补贴。比如说蒸馍本身利润低不挣钱,但是一条街上必须得有一个卖蒸馍的,村里就给补贴补到这家店能挣十万元。袁家村在全民股份制的制度设计上,还创造性地搭建农民创业平台,无论是做公司还是做旅游都不是齐步走。有一部分村民还在观望,分给他们股份就等于共同致富。酸奶厂改成股份制后当年入股一块钱,第一年和第二年都分到九毛多,到今年大概可以分到一块五毛钱。酸奶公司每年的纯利润大概是 1000 万元。当时投资酸奶时,村民基本上没人投,商户也没有投的,都不敢投,不知道股份公司这个怎么弄。村委会觉得能让大家伙挣钱才让大家投的,

要让99%的群众入到这个股份公司里。有的群众为了照顾村干部的情绪,象征性的入了一两万,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拿到了90%的利润。到这个时候,大家才认识到股份制能挣钱。第二年扩了一点股,大家就开始抢着要了,群众对这个股份制完全接受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10 18:47:41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