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古代总管军权的是什么官?

一般来说都由皇帝总领军权。除了帝王,名义上总管军权的有秦汉时候的太尉,唐初李世民天策上将,之后的兵部尚书,五代十国、宋朝的枢密使,再到明清时候的内阁、军机处。等等

匿名回答于2019-07-30 19:42:26


太尉,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但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

历代职能代表人物

官职沿革

“太尉”之名在现存文字记载上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作为官名,源于国尉。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白起以左更迁为国尉,又以国尉迁大良造。自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以大良造为上将军,王龁以左庶长为裨将,此后左庶长、左更、大良造等掌军事的官已成为爵位名称,将军、上将军成为战时指挥军队之官,而国尉则转化为中央长官军事的长官。秦统一以后改称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与掌政务的丞相共同负责国家政务。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为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和太尉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匿名回答于2022-04-11 20:09:13


秦朝一统中原后,设置了三公九卿制度,最高权力者为皇帝,武职最高太尉,位列三公,统领诸军,主要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但是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所以终秦一朝,这个位置也是形同虚设,只是个职位,没有人任职,军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西汉仿秦官制。太尉也是最高武职,但是同秦一样,太尉也只是皇帝的军事顾问,没有军队的指挥权。军队有各将军、校尉统领。但是西汉建国时有三十个郡,中央直接管制的只有十五个郡,对地方军队的掌控太弱是西汉灭亡的一大原因


东汉是推翻了西汉的统治后建立的,所以官制上有不少的变动,前朝的太尉原本是最高武职,在东汉就是个花瓶而已。后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位在各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东汉真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反正整个国家就是我家,然后活活把自己作死了。


三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地方官员往往兼领军队,指挥作战,所以他们的权力较前代膨胀了很多。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强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力并不总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国边境和反复争夺的地区。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发现,曹、蜀、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到势力抵挡,群雄割据十分严重。


司马懿


三国后,西晋建立。晋朝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军、民、财不再各成系统,和三国官制一样,只要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自从魏晋开此先例,直到南北朝,一般制度都是由临时措置而逐渐成为习惯的。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政权为“霸府”。霸府的中心人物就是幕僚与将领。及至霸府变为王朝,幕僚组成的机构就变为行政中枢,将领所统率的武力就变为常设的军队。而这两者之间又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所以形成了一种军事与政治合一的局面。这是晋南北朝职官的特异之处。

匿名回答于2022-04-11 20:26:1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