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是什么?

1、心法不同:儒释道三家的心性法门,既有共同一致之点,又有内容和性质的差异。儒家的心性法门,是自我修养、心理调适之道,属伦理学、心理学范围,切实而易行,然只可成就君子、人中的贤圣,属佛法所谓人乘法;

2、门派不同:道教内丹的心性法门,旨在长生成仙,较儒家之道难行,属佛法所谓天乘法,与儒家皆属不能超出三界的世间法;汉传佛教承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一系学说,特别注重心性,自与中国本土文化注重心性的传统有关。

3、流传历史不同:宋代以来的三教归一论认为,三教在心性问题上,其旨归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中下层知识阶层中,普遍流传。

扩展资料

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偏重于阳的一方面,侧重“乾卦”,具有刚健向上的阳刚之气,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及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最能表现中华的民族精神,即自称龙的传人之龙(木、少阳)的精神,所以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社会需要这种主动承担教化、管理、建设的文化。

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安民,这是最开始的源头,后世加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大堆为了巩固权力、满足统治者欲望的条例不算。

2、道教:道教重阴,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雌是阴;又说“上善若水”,水是阴。道家把阴柔的精神运用于一切方面。道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各大分支是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捭阖鬼谷子以及相对前三者有点另类的张良。

3、佛教:从东汉末年佛教传进来之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互补的三元格局,古人谓之“三教”。在这之前还有其他百家,三教定格后,其它百家有的慢慢消失了,有的融合到了三教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释道

匿名回答于2023-09-12 04:51:16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需要三家融合修身才能行世

每个人生来就在现实的世界中,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也只在《桃花源记》中存在。所以,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我们现实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然则,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入世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个时候,心中苦闷就要找到出口解决。也许这个时候佛家需要出场治心,让心灵暂时得到平静与慰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佛家提倡的一心向善,本来就会很好的帮助你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福报

当在现实世界中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或者是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理想时,人就往往会去道家中寻求遁世。想逃离这世界,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你已经不仅仅是单独个体的你,。你在经历苦闷失落静心甚至是逃避后,你还是不得不回归现实。因为这就是现实……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就在儒释道三家之间寻求人生的无穷之路

也许大家会问,如何去平衡三家在我们身上的融合。笔者认为,当以儒家为主要指导,佛家辅助之,道家偶尔为之。

当然,儒释道三家思想博大精深,远远不止笔者以上所述的这么肤浅。只是我们普罗大众借以最浅显的来做个指导罢了!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2:32:27


在学习中有些零散的思考,不够全面,可以参考一下吧!

佛教无我却有轮回,善恶之业皆会感应果报,虽然无法了知谁是承担者,但以修善业为方向,不让后来者受果报,这个是出世间的利他;儒家主张天赋人善,继之成之为性,但人作为气之聚散,死而回归天地,返于清净,看似无轮回,但因果不虚,是以约之以名(荣誉)、刑(法)和族(礼),这个是世间的利他。所谓无为法圣人同之乎?

关于天人合一。儒家重天,所以是从外到内讲天人合一,如论人乃天地和合之灵,人禀天赋,性相近(性本善),才有偏差(得气之不均),习相远(继天性则成贤圣,反之愚不肖)。如良知良能,所谓不学而知不虑而能者,正是乾易知坤简能之化也。它的天人合一归于天,尽性全命复归于天地生生大化。佛教则重心(如来藏性),万法唯识(心)之所外现,如种子熏染,遂有根器世界。它的天人合一合于人(心),破妄(诸相皆妄,由心动而成)归真,以寂静无生灭为宗旨。细细思量,无非生生乃天人之共性者,重天在制心,重人在物物。

论人。于人的肉体而言,儒家和佛教均以父母精血为缘,但于精神层面则显示出不同的取向,关于人生意义的分殊也正在此,虽然都以之为道之器也。

儒家视肉体为礼刑约束的对象,其目的还在于达到格心的目标;而佛教虽视之暇満人生难得,但是总体来说是弃如敝履,不过为证道的和合之物,有得筌忘蹄的崃道。

从精神层面来说,儒家视人与天地成三才,人的使命就是继续完善天赋禀性,效天法地,赞育大化,体现和弘扬天地生生不息的善道。于佛教而言,人生来自十二缘起,步步都是远离真如本性的跨越,作为六道之中最可能成佛(回归真如)的难得机缘,人的使命是淸洗前尘脱却我执,重新回归寂静无法无我的无始之始,这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其实,人生之始终,儒家主张知来藏往,回归天地太极,依旧是保合之神气,但无必定之形态;而佛教则以为是走上一条不归路,或者说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形成了异化的闭环,在六道中轮回。

说生死。从终极来说,圣贤都主张齐生死,而不只是道家,儒家"不知生,焉知死",佛教"无生死",说到底都是齐生死,

这是因为人之其来有自,无法离却天地,以人生之短暂与天地之恒久言,人之生死如萍聚散如气合分如门户开合如旅舍之转换甚至衣履之更替如四大五藴之缘起,但都不想放弃他所带来的切实意义。

儒家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天地之灵,是为天而服务的,成贤成圣,赞化天地,到终极处无非杀身成仁,所以生无意义的话死就更不值一提,是以"不知生,焉知死"。

看到佛家主张空主张无常无我,似乎超然许多,其实也离不了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的责任觉醒。刹那生刹那灭,本无生死之相,问一句"驮尸者谁?"生死大体与身体无关,所谓了生死即是知即生即死也。

概言之,儒家论人生死以气之聚散而佛家则以因果业报,前者强调主动参与世界(天地),而后者则多了无始的宿命,更多的是自我命运的修为(解脱轮回)。从圣贤来说,生死不足畏,关键是你的生死为天地创造(?)了什么意义,执于生执于死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人生本缘起,因果从不妄。

莫作浮尘想,非常非非常!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2:38:36


儒长为圣,释头称佛,道首是仙。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2:46:23


在我看来没区别。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2:49:56


生命的實相,法界的實相只有一個, 只是示現儒釋道耶回,各度不同根器的有緣人, 到最後一定是萬教歸一,萬法歸一.

著名道士张三丰讲:古今仅正邪两教,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各大正派的宗教教主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处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使用不同的语言针对不同的对象讲经说法。教主们都在极力传播爱与关怀,让世界充满爱,让人世间成为和平、快乐、美好的净土。

​佛为天,道为地,儒为人,天地人合一。儒释道三教只是展现形式不同,而在救治人心、教化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三教共通的基础在于“道”。 道无为无不为,道无形,理有迹,术有痕。“道”要通过“理术合一”才能发扬光大。有理有术-有道之士;有理无术-空谈之流;无理有术-江湖术士;无理无术-泛泛之辈 ​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鼎足而立。由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让来自印度的佛教本土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儒释道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佛教加入许多中国元素,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及毁佛运动等,外道乘机加入许多不属于佛法的东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法早已不是原始佛法 ​

灵芝师姐微博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7:35:41


儒是入世与担当。

释是出世与放下。

道是修心与养性。

匿名回答于2023-08-11 18:14:3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