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于谦改革成功了吗?


木堡之变对明代军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明代的军制。从传统观念来看,土木堡明军的溃退使明军开始从卫所军制向募兵制转变。但是细节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次惨败摧毁了明朝的中央军,即京师或京营(也被称为三大营,包括五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当时京师劲甲精骑均陷落。所剩无几的士兵不到十万。人们惊慌失措,上下没有定力。”在打赢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着手重建京军,成立团营。


正统十四年(1449)十二月,于谦将京营的士卒分为三等,挑选出十万余人进行余立营训练。景泰二年(1451)四月,于谦进一步改革,选精兵六万,分作三个营进行训练。它使团营初具规模。12月,于谦又上了《建军节五团营规》,把三个营扩大为五个营,仍然每一个营两万人,共两万人,团营基本确定。三大营留下的老弱病残,叫做“老巢”。

在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团营士官增至15万人(其中五营选8万人,神机营选5万人,三千营选2万人),分10个营训练,每营15000人,时称10个团营。十团营长一人,总兵一人,监内臣一人,提督一人,掌管军务。各部分设都督(1员,统15000人)、统指挥(3员,统5000人)、统帅(15员,统1000人)、统帅(30员,统500人)、统帅(150员,统100人)、统帅(300员,统50人)六级管理。


这是于谦对明代兵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他对明代兵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据《明史·兵志》记载:“于谦创立团营,简精锐,一步一个脚印,兵将相学,其法颇善”;“京军之制也。于谦的团营,可以说改变了以往卫所军强弱混杂的局面,打破了练兵之官、领兵之将分离的弊端,统一了军令,加强了训练纪律,从制度上为改变明朝卫所兵制的弱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对明朝军队军制改革非常成功的一步。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伴随着“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被杀等事件。英宗罢团营,天顺初年。立宪皇帝,复团营旧制。成化二年(1466)复置,三年期复置,并增为十二团,其名称是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12团的营由12个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内臣。每一个营又分为五军,三千人,神机三营。


现在人们称它为选锋。可是几次失败的团营,也只剩下名字了,和于谦时代的精锐是分不开的。由于权力的隐居,使宪宗朝的表现最为明显,京营缺额超过75700人。截至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七月,十二团的营部仅剩精锐60574人,稍弱25346人,残破283人,合计不足86203人,缺额33797人。三大营,被称为“故居”,有154287人,“意外事故者共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人”,已不堪一战。

武家也曾试图重建京营,为此设立了选才用才的东西两厅。正德七年(1512),武宗在边将江彬的建议下,将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调到京,称为“外乡四镇”,又称“外乡四镇”。所有的努力,都随着明武宗的一次大败而亡,此后,京营“按藉三十八万有奇,存者不足十四万,中选者仅二万余”,全军覆没,从此于谦为重建明帝国中央军所作的努力,就完全失败了。

匿名回答于2023-09-16 00:59:39


于谦的军事改革成功了。于谦陈言十事,除了关系到民生问题外,还提到了军事类的问题,当时,明帝国已经初步完善了班军制度,这个制度是针对长期戍边屯种的卫所军缺乏训练而制定的,同时也可以让训练强度高的京军有用武之地,于是就达成了一年春秋两季京军和班军轮换值守的规定。

匿名回答于2023-09-04 05:30:5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