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古代没有棉被,古人睡觉到底盖什么保暖?

中国古代,人们冬天也盖被子。只是古时并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衾”、“裯”、“寝衣”等。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连。

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芦花被”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的,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即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

匿名回答于2024-05-21 05:05:06


古代人也该被子,只是和我们今天的棉花被子不一样,古代有用兽皮做被子的,也有把杨柳絮、芦花一类东西作为填充物当被子的,还有的用破衣服或者麻类做填充的!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1:55:41


 我们如果穿越回秦汉、隋唐,就会发现温暖的棉被并不存在,我们只能在瑟瑟寒风中寻找其他的保暖寝具,因为棉花在中国普及要迟至宋末元初。那么中国古人此前盖什么样的被子御寒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古人眼中什么是“被子”。

  从先秦到北宋以前,中国人理解的“被子”就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寝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写到:“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这源于孔门弟子在《论语·乡党》中有关孔子衣食住行的记载:孔子居家,“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若以当时人1.7米的身高计算,寝衣长达 2.55 米。这种寝衣类似今天的被单,睡觉时可以覆盖在身上做被子,醒来可以披在身上做衣服。

  那么这种“寝衣”的形制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明初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中载,后蜀主孟昶有一条锦被,宽达三幅布(约 1.8 米),却由是一整幅锦做成的,在头有两穴,可以合扣在脖子下,如当时人穿的盘领衣服,余下的锦则能披在肩上,称为鸳衾。

  实际上,这条寝衣类似披风,已经比先秦时的大大简化。在孔子的时代,寝衣还带袖子和帽子。因为先秦时古人席地坐卧,又宽又长的寝衣可以把人全都包裹起来,达到保暖的目的。

  在中古以前,棉花尚未传入时,像孟昶一样能用得起丝织锦、帛制作寝衣的人多是贵族。再例如苏鹗在《杜阳杂编》写到,唐元和八年大轸国曾进贡冰蚕丝织成的被,方二丈、厚一寸,即使夏天覆盖也是清凉透体。而中古以前大多数底层故人还是用麻来织布做寝衣。

  此外还有一种纸被,陆游曾写到:“纸被团身度雪天,白于狐腋暖于绵。放翁用处君知否,不是蒲团夜坐禅。”后人推测这中纸被是用某种藤条制成的,颜色雪白、质地坚硬。

  我们熟知的古人对被子的另一种叫法源于杜甫的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所谓“衾”,按照《说文》,就是“大被”,即更大的寝衣。

  但“衾”和“被”还是有显著的差别:被是单层(不论织得多厚)布制成,衾则有里有面。这意味着故人在衾里面填充了某些材料让这种“大被”更暖和。

  这也是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在没有棉花之前,古人在被子里填充什么?

  古人称这种填充物为“絮”,这个字也表示填充这个动作。《说文》对“絮”的解释是“敝绵”,清代段玉裁进一步解释道,“敝绵”就是破败的丝制衣服。他又补充到,古代尚无当今的木棉,所谓的“绵”都是丝制的。可以想见,最早在被子里填充的“絮”就是那些穿破了的丝质衣服的碎片,或者质地不好的丝。

另一种很早被用来做“絮”的材料是芦花。《二十四孝》中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即有反映:孔门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不被后母喜欢,到了冬天,后母的亲生儿子的衣服都絮绵,而只有闵子骞的衣服絮芦花,冻得闵子骞瑟瑟发抖。他的父亲察觉后,毁衣观之,“始知非絮”。另外,我们常认为古人会用兽皮做被子。实际上,古人多用兽皮做垫子,席地而坐的情况下可以很好的隔绝地面的寒冷,即《论语》中所谓“狐貉之厚以居”,可以当坐垫、睡垫。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2:00:45


我记得之前有段时间特别流行穿越,小说,电视剧都有穿越的剧情,甚至那会很多人也很迷穿越,做梦都想着穿到古代。

想象总是美好的,但是大家可以想想,有些细节真的是细思极恐,比如古代上厕所没手纸,用树叶或者重复利用你能忍受得了吗?再比如女孩子的生理期,那会根本没有什么卫生巾,所以那个年代很多事情细细想起来还是很不方便的。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里有几间皇帝和嫔妃住的房间,里面摆了一些生活用品,其实电视剧里演的那些绫绸罗段,五颜六色的纺织品,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那会的技术根本达不到可以生产出这么多颜色的织物。

再说到那个年代冬天,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更没有大棉被,怎么过的,我只能说靠着火盆和烧炕过来的,火盆用来烤手,炕用来烤身体,再加上古代有很多动物的皮袄,所以皇帝和嫔妃还不至于挨冻。但是古代普通百姓或者穷苦百姓家冻死人的概率就大很多。

所以,大家不要把穿越想的太美好,真要穿过去了,估计也就傻眼了,说不定就成历史中的一粒炮灰了。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2:02:49


在原始社会人是没有衣服和棉被的,人们靠兽皮和植物纤维遮住要害部位。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人们靠山火来取暖。北京的山顶洞人已经懂的控制火,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

我们的古人是有智慧的,在普通人家,他们为御寒会想出各种办法。比方说烧火取暖,烧柴以后留下的碳火,他们会做成火盆摆在房间取暖。富贵人家已经发明了火墙,现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还保持着用这种方法取暖,足见古代人的智慧。

古人会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草,这样睡在上面又柔软又御寒。古人虽然各方面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及现在,但是他们非常聪明而且勤劳,为了更好的御寒,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要不是古人的聪明才智,我们也不会有古代的文明。也不会发展到如今这么好了。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2:20:57


《物原》称"神农作被"这一说法并不可靠。古人称被为衾、裯。四川博物馆有一件精美的战国铜壶,上面刻有不同形态、姿势的青年男女在桑园采桑叶的情景,说明我国种植桑麻的历史悠久。那时人们用蚕茧抽丝织绸,下脚料也即我们现在的丝棉用来填充衾和裯以御寒。当然鸡鸭鹅的羽毛和驼羊毛也是最好的填充物,有的干脆用兽皮,也不乏用芦花、杨柳絮及木棉作填充物的。棉花虽然早在西汉时东南沿海一带就有种植,但却是用来观赏的,到宋元时由西部边疆向中原地区移植。由于是外来物种,人们还认识不到棉的经济价值。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用强制的办法才得以渐渐的推广,才有了后来的棉被。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2:24:32


随着冬天的到来,温度一天天降低,每家每户都拿出了厚厚的棉被。晚上睡觉一盖上,暖和的被窝让你早上不想起床上班。但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人们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既没有棉被更没有暖气,那么晚上睡觉是考什么保暖的呢?

在古代,棉花这种东西还不存在。先人们寻找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取暖,在上六贵族圈子里用的都是丝绸、狐皮、貂皮,纯手工制作彰显高贵身份。传闻好的狐皮大衣雨雪打上时会自动脱落,抗风,抗寒还保暖外出能当衣,睡觉能做被,一举两得。这说的是有钱人,那没钱的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用小视,用牛羊的皮毛也可以制造衣服,这应该就是早期的皮衣了!最常见的麻也织成了麻衣,虽然通透性很强,在冬天并不能保暖,但是多穿几层还是有感觉的。在蚕丝得到应用后,老百姓把蚕丝打乱,再塞到被套里,用1公斤的材料就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从明代以后棉花传入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棉花的御寒作用到现代仍然名列前茅,还可以纺纱成本比蚕丝小的多,因此得到了推广。但古代的除虫害技术有限,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还是只有小部分人能带到棉花做的被子。

所以,相比现代,古代人保暖更环保,但是保暖方式就相对单一了。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2:28:10


在中国古代,人们冬天也盖被子。只是古时并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时人们称被子为“衾”、“裯”、“寝衣”等。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睡觉时盖被子的?明罗欣《物原》称“神农作被”。但这一说法并不可信,作为“覆体”的被子应该与“遮体”的衣着出现时间差不多,甚至更早些……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诗经·国风·召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没亮就要离开温暖的被子外出了。”这里的“衾”与“裯”皆为被子,裯是单被。何谓“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衣部》释之为“大被”。将“衾”与“被”互解,令人感觉有些绕,但此解释至少说明在许慎生活的东汉,“衾”与“被”并不等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称:“衾,广也,其下广大,如广受人也。寝衣为小被,则衾是大被。”

“衾”与“被”的区别,还直接反映在厚与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寝衣)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夹被,寝衣是午休这类短暂休息时用于覆体的,故古人又称寝衣为“小卧被”。

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夏被(单被子、小被子)与冬被一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这种空调被叫“神锦衾”,为大轸国所进贡:“神锦衾,冰蚕丝所织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龙文凤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现代的“棉被”一词在古时写作“绵被”就是此原因。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与此有关连。

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芦花被”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的,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即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4:29:07


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但是有羽绒被和蚕丝被。在那个年代,达官贵人一般都会用羽绒被或蚕丝被来御寒保暖,但作为普通老百姓就比较奢侈了,所以他们一般用芦花和柳絮来填充被子,虽然比不了棉被,但在当时也已经很不错了。

匿名回答于2024-04-17 05:12:1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