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魏晋南北朝节日?

这个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现在的公历一月一日,而是夏历(俗称农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元旦”。因为处于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年此时,上从皇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朝廷到元日要举行朝会。元日朝会的仪式,在西晋《咸宁注》中有详细描述。在元日之前,事先为王公卿校在端门外准备好简易座位,并在宫殿前准备好乐队。群臣到齐后,宫庭中火盆齐燃,群臣从云龙门、东中华门进入,来到东阁下坐待。皇帝在一片鼓乐声中出来,百官皆伏拜。鼓乐停后,百官按品位高低依次献礼贺拜,最后是少数民族客人进拜。贺拜毕,皇帝入内稍事休息,然后在一片钟鼓乐声中复出。主管接待宾客的谒者将王公至二千石以上的大官领上殿,依次向皇帝献寿酒。献酒者先将寿酒跪授侍中,由侍中将酒跪置御座前。然后献酒者自酌,置已位前。此时谒者跪奏说:“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侍中答:“觞已上。”百官伏称万岁,四厢乐声大起。寿酒献完,皇帝开始进御膳,群臣也就席进食。食毕君臣一起欣赏乐舞,直至宴会结束。

除朝廷在元日举行朝会外,一些地方军政要人也举行元会。《陶侃传》里曾记载,东晋陶侃任荆州剌史时,一次州中造船,他命人将剩下的木屑和竹头全部保管起来,众人疑惑不解,后值正月初一,陶侃举行元会,当时雪后初晴,大厅前融雪犹湿,陶侃便命人将木屑拿出来铺在厅前的地上。

在民间,百姓也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类似的活动。正月一日,人们闻鸡鸣即起身,族中之人无论长幼,全都穿戴上整齐的衣帽,依次拜贺。一般幼童或青年人先酒贺之,这一天标志着他们又长了一岁,而老年人又失掉一岁,所以后喝酒。

此外,还有爆竹,燃草,闭门杜鬼的习俗,所谓闭门杜鬼,是在门上放一些鬼见了害怕的东西,借此把鬼杜绝于家门之外。

2、人日

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魏晋时人董勋《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如何庆祝呢?以七种菜为羹,剪人形的彩纸贴屏风上,或者戴在头上,还有就是登高赋诗。

3、正月十五

现在正月十五,一般是观灯和吃元宵。这两种习俗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事儿,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举行的是其他活动。

第一种活动是祠门祭户,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上筷子祭祀。

第二种活动为祭蚕神。一般用白粥抹上油膏,叫白膏粥祭祀。

第三种活动为迎紫姑。相传紫姑是一名为大老婆嫉妒的小妾,经常被驱迫至厕所,猪圈等处做脏活,后于正月十五激愤而死。此后,人们每逢正月十五日晚,抬着一个假人,至厕所或猪圈边,迎接紫姑。人们对着假人祷告说:“你丈夫和大姑都不在了,请紫姑出来吧!”如果觉得抬着的假人重了,就表示紫姑出来了,便赶快设上酒果,卜问将来蚕桑之事。

此外还有打簇、相偷戏,做宜男蝉,打粪堆的活动。宜男是萱草的别名,孕妇若佩带此草,必生男儿,民间便用萱草做成蝉形,让孕妇佩带以乞求生子。

四、正月晦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有的操浆泛舟,有的临水宴乐,有的漂洗衣裙,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消灾解厄。发展到后来,消灾解厄的意义渐渐减弱,游水赏春反而成了人们的活动动机。

晦日还有送穷的习俗,人们于这天用粥和破衣在巷中祭祀一名叫庚约的“穷子”,并称这种活动为送穷鬼。

五、寒食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第106天,正值清明前夕。每年此时,人们都要禁火寒食。寒食节三日不得举火,在此期间,人们一般以干粥、醴酪作为食品。干粥又称干饭,把米或大麦炒熟,然后碾碎,可随时食用。

六、三月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节日固定叫“上巳”,这一天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举国上下都外出游乐,都人野老,云集雾会。

七、五月五日

夏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五,飞舟竞渡是端五节中的一个传统习俗,同样还有食粽子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还将采来的艾草做成人形挂在门上,认为这样能够排除毒气侵袭,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饮菖蒲酒来解毒。

八、七月七日

夏历七月,时已进入初秋季,秋季天高气爽,每逢这天,人们白天会暴晒衣物和书籍。晚上,则进行“乞巧”活动。

九、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又称“重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此日月都为九,故称重阳,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每逢九月九日,朝廷都要举行重九会宴。登高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在这一天,人们还有采菊相赠的习俗。

十、腊日

腊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具体哪一天因朝代不同而异,后来渐渐固定在十二月八日为蜡日,这一天是大祭之日,祭祀的对象是先祖和百神,腊日还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十一、除夕

一年之末,又称岁暮,岁除。当时人们过除夕主要是两项内容:除旧布新和驱邪避厉。

在除旧布新方面,在吃过年饭后,将器具丢弃,以为丢故纳新,在窗户上贴上神燕,贴“宜春”二字。

在驱邪避厉方面,有镇宅之俗,挖掘住宅四角,各埋一块石头。

在北朝朝廷还会在这一天举行大傩仪式,即大阅兵。

十二、社日

社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一年中有两个社日,分别在春秋两季,所谓春祈秋报。社日主要活动就祭祀,祭祀之神一为社,二为稷。社是土地之主,稷是五谷之长。

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正因如此,社日祭神就成为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要进行的活动。社日祭神要封土筑坛,坛上要种社树,社日这天,左邻右舍带上祭社用的肉食和火酒,在大树下搭起棚屋,进行祭祀,之后,一起享用祭品。

匿名回答于2020-11-25 18:53:13


中国古代的“节”,并不是我们今天“节日”的概念,而是指节气。古时有“四时”、“八节”之称,“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指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在不同的季节和节气中,人们举行不同的仪式,进行各种活动。随着季节不停地、周而复始地变化,这种活动和仪式渐渐地分别固定在一年中的某一日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传统节日。这种节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岁时”,就是指一年一度的固定时日。这个时期有哪些“岁时”呢?

1、元日

这个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现在的公历一月一日,而是夏历(俗称农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元旦”。因为处于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匿名回答于2021-10-14 09:56:42


相关知识问答